清明以后,随着气温逐渐升高,生猪补栏也到了黄金期。近几天,泗水顺康养殖有限公司负责人乔海涛正根据生猪放养公司的安排,落实下一批仔猪进场事宜。
“最近,我们刚出栏了4 000多头肥猪,这批肥猪出栏前我们已跟放养公司落实好了下一批仔猪数量,现正安排人员对猪场进行彻底消毒。” 乔海涛介绍说,“我是2019年才开始涉足生猪养殖业的,入行的主要原因是看到当前这种合作放养模式的优点。”
乔海涛所说的“生猪合作放养”到底是一种什么模式?其产生背景是什么?又对我省乃至国内猪业发展带来哪些影响?
突破“自繁自养”的新模式
山东省畜牧总站正高级畜牧师、山东省畜牧协会猪业分会秘书长周开锋介绍,山东目前“生猪合作放养”模式,是全行业针对问题、直面挑战,集一线养殖户智慧探索创新闯出来的一条发展新路径。
周开锋介绍,山东是生猪养殖、饲料、兽药、装备和屠宰加工大省。2002年后,良种良法的配套加快了规模扩张,副业养猪被淘汰,专业户和养猪场为代表的规模化养殖如雨后春笋般成长起来,因此孕育出了山东2 000亿元以上产值体量的生猪大产业。
2015年后,在环保、效率、效益的要求和行业政策指引下,产业迎来转型升级的风口。“公司+农户”和“一体化繁育”两种集团化模式成为行业亮点和效仿对象。受规模效应和高效益的吸引,资本涌入养猪业,“大跨度”“封闭式”“高楼式”等高标准集约化场舍加速建成,行业转入集团化引领的集约化养殖阶段。
但此时,不论养殖户、养殖场还是集团集约化养殖,单一主体基本都是“自繁自育”模式,也就是要完成从后备猪培育、发情配种、妊娠、产仔哺育、仔猪保育、肥猪培育及肥猪销售全过程,长链条生产增加了运营管理难度和风险。尽管“公司+农户”模式压缩了部分链条,但因未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机制而导致风险点增加。
2018年后,非洲猪瘟疫情传入我国,猪业生物安全的高要求显著抬高了行业从业门槛,加之日益严格的环保限制以及持续的行情低迷,“多重因素叠加”加速了“自繁自育”中小场户的退出和低效产能的淘汰。据统计,2015年山东地区尚有养猪场户103.54万个,到2023年仅为20.57万个,8年减少了80.13%。同时,新的生物安全防控要求,让集团化模式和传统“公司+农户”模式的运营风险和成本骤增。
养猪行业因此出现剧烈震荡:养殖场户纷纷退出,养殖场舍大量闲置;猪业服务企业服务对象快速消失;诸多产业服务人员、经销商、大量熟练工人不得不离开行业等……
作为生猪生产大省,山东猪产业链要素品类最为齐全,面对产业形势的大变化,山东猪业发展该何去何从?面对窘境,山东养猪人不仅没有放弃,而是勇敢创新,另辟蹊径,在全国率先探索出了有别于传统“自繁自养”的新模式——合作放养。
要素重组与产业链融合的新探索
说到“生猪合作放养”模式,不能不提肥城的何国庆。1967年出生的何国庆,早在2010年开始涉足养猪业,彼时,跟其他公司一样,基本也是自繁自养。
2019年,受疫情影响,肥城及周边县市中小养殖户因亏损被迫退出,大量育肥栏舍空置。
“我们公司技术力量强,投入品完备,有产能,于是我们尝试将少量多余仔猪放给养殖户,并给养殖户提供技术、饲料、防疫、销售等支持,养殖户则只负责自己最擅长的日常管理就行了。” 何国庆说,“这种模式,对养殖户没有任何风险,因为日常管理有公司技术人员指导,销售也不用操心,他们只管把猪养好,到时拿代养费就行了。”
何国庆介绍,跟他们合作的养殖户,一般一头猪能拿到200多元的代养费,当然其中有非常详细的合同约定。由于风险显著降低,收益明显增加,吸引诸多养殖户纷纷加入其中。为此,何国庆成立了山东嘉润牧业有限公司等三家生猪放养平台企业,并在肥城安家庄镇和桃源镇建起仔猪繁育基地,去年三家公司生猪出栏量超过100万头,给养殖户结算代养费超2.4亿元,大量闲置资源因此被盘活,诸多退出的专业养殖户不仅重新“上岗”,而且还有了稳定的高收益。
周开锋介绍,传统的“公司+农户”模式,虽与现在的放养模式有些相似,但公司多在体系内整合资源投放猪苗给农户,与农户之间只是简单的“加法”关系,要素以公司单方面输入为主,“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机制欠缺。面对疫情和行情冲击,这种“加法”关系就难以应对。而现在的放养模式,放养公司(平台)面向全行业整合优势资源,养殖户只负责养殖场地提供和日常管理。所有生产要素以“结果”为导向融入合作生产,实现了“深度捆绑”,创新激活和筛选出了行业积淀的优质要素资源,构建起了全新的生猪产业链融合发展模式。
“养”出高效益
1987年出生的赵西友,目前是临沂市一家生猪放养公司的主要负责人,去年仅临沂这家公司出栏肥猪就超过40万头。在创立放养公司前,他在一家大型畜牧企业负责饲料销售工作,因长期跟养殖户打交道,他对生猪放养成本控制有自己独到的理解。
赵西友介绍,因放养规模大,他们仔猪都是从全国专业公司购买,这样既保证了仔猪的品质,更具有显著的价格优势。比如今年,为保证有充足、优质的仔猪供应,他们已提前跟国内一大型畜牧企业以375元/头的价格签订了锁价合同,总量为80万头。“以前养猪,仔猪价格都是随行就市,高的时候接近1 000元,往往这时还不好买,非常不利于生产。” 赵西友说,“锁价合同签订后,供需双方心里都有了底,非常有利于生产计划的安排和生产的稳定。”
生猪放给养殖户后,他们公司不仅提供饲料、兽药等投入品,而且还会安排驻场技术员,全天候协助养殖户搞好日常管理。
日常饲养,一改过去这批猪“用了多少料”“用了多少药”,转而用“肉料比”“头均保健成本”等“以结果为导向”的反向评价机制,从而筛选出优质要素资源,让要素提供方(饲料生产方、兽药生产方、仔猪运输方等)参与到“风险共担”中来,强化了产业链的竞争力。
赵西友介绍,过去养殖场户及公司仔猪成活率一般在80%~90%左右,而现在得益于品种、机制、技术、责任心等多方因素影响,他们放养的仔猪平均成活率超过97%;料肉比也由过去的(2.8~3):1左右提高到现在的(2.5~2.6):1,仅此一项每头猪可节约100元左右的饲料成本;疫病平均防控费用也由过去的50~55元/头降到现在不足30元/头。由于风险小、综合效益显著,目前赵西友生猪放养业务已遍布山东、江苏、安徽等地,并因此注册成立了8家平台公司。
更为为关键的是,由于放养规模大、生产计划性强,赵西友所在公司已与国内几家肉类加工企业建立紧密合作,8家公司统一协调,可以做到天天有生猪出栏,既保证了生猪的有序供应,又避免了价格的大起大落。
而得益于跟放养公司的合作,乔海涛目前分别在泗水高峪镇、华村镇建起了存栏量超过1.4万头的3个高标准的养殖场,刚刚出栏的这4 000余头肥猪,他可拿到100多万元的代养费,扣除水电人工等成本后,净利润在50万元左右。由于综合管理和成本控制到位,他的养殖周期也由过去的两年三茬变为一年两茬,增效效果显著。
跟赵西友类似,目前何国庆合作的养殖户已超过300家,遍布省内及江苏、河南等地,实现了公司与养殖户的共同发展和互利共赢。
周开锋介绍,此模式合作,公司与农户之间不再是简单的加法关系,而是相互融合支撑,形成了“产业链平台(Platform)×阿米巴服务团队(Amoeba)×家庭农场(Farm)”的PAF运营模式。在产业链平台支撑下,放养公司服务团队可在一定区域遴选优质家庭猪场户,并将农户改造成专业饲养肥猪的“养猪工匠”,使生产更专业。
同时团队以结果为导向在全域整合优势资源,筛选配置猪苗、饲料、兽药等要素,在运营机制上实现了创新突破,实现了适度化规模、精细化分工、关键环节简化操作、数智化管理的高效养殖。因此自2024年以来,除专业养殖户及养殖企业外,大量饲料企业、经销商已转型加入到放养队伍中来,省内像何国庆、赵西友这样的生猪放养产业链公司(平台)迅速成长,全省放养服务团队超过400个。
由于该模式成效显著,优点突出,已受到业界高度关注,国内诸多养殖户及单位纷纷到山东来“取经”。
助推养猪要素加速重组和优化配置
周开锋介绍, PAF模式的核心是精细化分工、融合化发展。此模式将养殖场户从过去自繁自养的长链条中解放出来,依托平台整合要素资源、导入新技术实现增效降本;而专业精细化从事某个环节,精准对接某个细分市场,破解了“小农户难以应对大市场”难题。
比如放养模式下出现的二次育肥模式,根据屠宰企业需求,养殖户批量购入正常出栏的肥猪,再集中进行一次育肥,以获得额外增重收益和差价收益。此模式有效提高了猪肉的品质和口感,满足了特定市场对高品质猪肉的需求,也为养猪户带来新的利润增长点。这一模式,还同时带动了饲料兽药服务企业、经销商的转型,他们纷纷开始生产二育专用饲料、搭建原料猪采购平台、生猪运销等,配套的专业化服务体系初显。
另外,“喜母优培”和“孕母快繁”模式亦开始出现。为高效对接后续肥猪放养体系,部分育肥场户转型专门培育怀孕母猪;而另一些场户则选择批次购进怀孕母猪,专业繁殖、培育猪苗,断奶后将母猪、仔猪全部转售出场,满足放养市场需求。
如潍坊东方种猪场原为400余头的父母代种猪场,近年来因二元后备母猪销量断崖式下滑,其主动转向孕母猪培育,大大提升了企业效益。莱州华堃家庭猪场放弃自繁自育,开始批次饲养孕母猪,45日龄一批,2024年已成功繁育6批,批次纯利15~45万元。据调查,目前烟台、潍坊、菏泽、济宁、临沂等地已有大批农户转型购买孕猪批次繁育仔猪。
精细化协同分工,不仅有效缩短了饲养周期、降低了风险,同时养殖人员也不用长年无休劳动,批次结束后即可休养,部分细分模式年累计可休息近3个月,在大大提升养殖效率、降低劳动强度和养殖成本的同时,增加了养猪农户的幸福感。
周开锋说,以“生猪合作放养”为牵引,目前山东猪产业链正不断细化拓展,养猪产业要素正加速重组、优化、融合,既助推了产业的转型升级,也引领着产业变革的新趋势。
而新型链主型放养企业或平台的不断涌现,更强化了联农带农机制,体现了猪业新质生产力赋能产业的作用,既为山东农民增收、猪业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动能,也开辟了我国猪业产业化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径。
(大众新闻·农村大众记者 王星)
免责声明:本网站图片,文字等信息如果涉及图文版权问题,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来源: 大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