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新玉米的特点
1.1水分高
东北地区新收获的玉米水分含量一般为20%~30%,华北地区为15%~20%。如在玉米成熟期出现降雨量偏高、气温偏低等情况,则玉米水分含量将更高,其含量甚至达到 30%~40% (例如2009年东北地区玉米)。如果直接使用高水分新玉米,会稀释配合日粮的营养浓度,导致日粮中代谢能水平和粗蛋白水平降低,尤其会造成日粮能量水平不足、能量蛋白比失衡。
1.2不完善粒多
近两年农民对玉米的收割方式也在发生变化,农业机械化程度逐渐提高,现在多是直接用机器收割并脱粒。因新玉米水分大易受到损伤,导致破碎粒增加, 特别容易出现不完善粒。以前是将玉米棒子晒干再脱粒,不完善粒相对较少。
1.3霉变程度不一
华北地区玉米基本是晒干。晾晒期间天气变化不可预测,养殖户玉米收割的时间、堆放的时间长短、堆放的厚度等均有较大差异,玉米霉变程度差异很大。
2 新玉米使用中的常见误区
2.1霉变仅发生于玉米贮存过程中
多数养殖户认为玉米霉变只发生在玉米贮存过程中。实际上玉米霉菌分为田间霉菌和仓储霉菌。谷物在采收前后约25%已受到霉菌的污染,霉菌毒素污染给饲料品质控制带来了较大难度。
2.2添加霉菌毒素吸附剂即可解决霉变问题
饲料中添加霉菌毒素吸附剂减少霉菌毒素对动物体伤害的功效说法不一,有研究发现,霉菌毒素吸附剂针对黄曲霉毒素B1的效果显著,但针对呕吐毒素和玉米赤霉烯酮的吸附效果较差。通过前两年对华北地区玉米各项霉菌毒素的检测情况来看,黄曲霉毒素B1超标的几率很小,而呕吐毒素和玉米赤霉烯酮超标的几率非常大,所以通过添加霉菌毒素吸附剂来降低霉菌毒素有一定的效果,但效果不大,因而不能认为添加了霉菌毒素吸附剂就可以使用霉变不太严重的玉米。
2.3新玉米总是优于陈玉米
总是认为新玉米使用肯定比陈玉米好。新玉米存在抗性淀粉,玉米是后熟作物,新玉米中的抗性淀粉含量高,储存一段时间(5~6周)含量逐渐降低。烘干的新玉米,由于淀粉变性,直链淀粉增多,也一定程度上影响消化率。不同饲料原料抗性淀粉含量存在差异。抗性淀粉对动物生产易造成负面影响,可能会不同程度地出现软便、饲料转化率低的现象。
2.4使用新玉米即可降低养殖成本
只关注价格,忽略营养成分的差异,认为使用新玉米会降低饲料成本。不同产地的玉米质量如品种、容重、营养值等都有差异,这和各地无霜期及生长期的自然气候、玉米品种有关。很多养殖户认为使用了价格低的新玉米所配制的饲料成本低,但实际上因玉米水分高、杂质含量高、容重、粗蛋白、能量没有测定,所配制的日粮营养不平衡,能值通常较低,这就导致了蛋鸡采食量增大,无形中增加了很多成本。例如,水分含量为17%的玉米,如养殖户自配料不能额外添加油脂,则玉米的使用量就要达到65%~70%,否则鸡只就只能通过增加采食量的方法来获得足够的能量和其他营养,此时能量蛋白比很难合理。
3 新玉米使用注意事项
3.1 严格控制杂质
杂质(不能被动物利用的)≤1%可接收;1%≤杂质≤2%,需扣除杂质重;杂质>2%,则拒收。玉米在晾晒、烘干、运输过程中,如果场地不干净,往往会混入泥土、砂石、砖瓦碎块、鸟鼠粪便、虫卵、玉米芯、玉米须等杂质。影响湿热散发,且容易生虫发霉,对安全储存十分不利。
3.2 控制不完善粒
使用新玉米要高度重视霉菌污染的问题,加大监控力度,把不完善颗粒控制在5%以内,生霉粒控制在2%以内。不完善粒除了生霉粒,还包括热损伤粒、生芽、病斑、破损、虫蚀粒等。烘干玉米的热损伤粒同样应引起重视。新玉米本身的呼吸强度大,不完善粒的存在致使短期贮藏发热霉变,风险变大,同时降低饲用价值。
3.3 防鼠
玉米整体收割,使老鼠的生存环境和食物来源受到影响,此时养殖场中的老鼠数量增多,这也是此阶段很多养殖场畜禽发病的一个重要诱因。特别是有些养殖场位于田间,需做好养殖场的防鼠工作。
3.4 正确配制饲料
使用收购的玉米时,应定期检测玉米含水量,粗略计算玉米使用量,尽可能保证适宜能量蛋白质比。玉米水分超过14%,则必须弥补水分引起的有效能值的缺失,常用的办法是提高玉米用量或使用高能量的油脂。玉米水分达到25%以上的地区,建议养殖户全部使用优质全价料;玉米水分达到20%~25%的地区,每吨饲料可补约2%左右的豆油、玉米油等油脂,或使用优质全价料;玉米水分在15%~20%的地区,可以增加玉米使用量或使用优质全价料。新玉米使用不当易造成饲料能量差异大,直观表现为产蛋下降、增重减慢甚至体重呈负增长、疫病风险大等问题,最终导致经济效益下降。
水分含量超过17%的玉米,脂肪酸值高,易酸败变质。高水分玉米应现用现粉碎。适度陈化,时间需在一个月以上,可用过与高品质陈玉米逐步混用过度,过渡期半个月以上。使用预混料自行配置全价料的客户,使用高水分新玉米时,可适当添加赖氨酸和蛋氨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