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通风与温度的关系
众所周知,产蛋鸡在15℃~19℃的温度范围内,能够发挥最佳生产性能,饲料转化率也最高;保证正常生产性能的温度应为13~23℃。但在实际生产中,每年大约有3/4的时间要偏离这一正常值,偏离程度越大,对产蛋性能影响也越大,当短时间出现较大温度偏离时,就会使鸡体质和产蛋性能受到影响,甚至破坏正常免疫机制,抗体效价下降,空气中的野毒乘虚而人,诱发鸡群发病或大面积疫病流行。当鸡舍温度高于正常温度时,借助通风的气流速度调节鸡群体温度(散热)就显得十分重要;舍内温度越高,气流速度要越大,加快散热;温度越低,气流速度要越小,减缓散热,使鸡始终具有舒适感。当鸡舍温度低于正常温度时,通风的目的仅限于更换新鲜空气,这就要在达到通风换气后,关闭风机使其迅速提升因通风而降低的温度。而我国大多数鸡场采用人工凭感觉来控制通风的方式,受到人员素质、管理方式等因素的影响,很难防止因夜间气温突变,不适宜的气流速度所引起的温度应激,势必不同程度地限制了生产水平的发挥。
2 通风与有害气体的关系
温度在14℃以上时,由于鸡舍始终保持通风,温度影响不大,NH3、co2、H2s等有害气体同时可以得到有效排放,有害气体对舍内空气的影响就显得并不十分重要。但当温度在13℃以下时,温度下降以非线性变化方式影响产蛋水平,若温度在13℃~9℃的范围内,将造成轻度影响,在9℃~6℃之间可使产蛋下降10%~15%,在6℃以下可使产蛋下降15%~30%,此时,保温就显得尤其重要。而要保温就得停开风机,又使舍内有害气体的浓度超标,空气含氧量下降,造成鸡群食欲、生长率、性活力、产蛋率、受精率等指标下降,以至毒力和致病力明显提高。这就要求,在冬季必须处理好通风与保温的关系,既要进行通风换气,以降低有害气体浓度和保证舍内空气的含氧量,又要保持舍内温度,使其达到鸡群生产需要。
3 通风与微生物粉尘的关系
鸡舍内存在尘埃、皮屑、羽毛等微生物粉尘,强力野毒和病菌可附着在上面,是致病的最主要原因,也是对鸡群造成危害的最大因素;几乎所有的疾病,如ND、MD、ILT、IBD、沙门氏病菌等病原体都与其有关。实践证明,对于微生物粉尘仅靠消毒很难彻底清除,而强制通风是解决微生物粉尘最为有效的方
法之一。若采用强制通风,并且通风良好,即使有部分鸡感染排出病毒和细菌,也能随空气流通排到舍外,就会使鸡舍内的病毒、细菌减少到不足以感染发病的剂量。
4 通风与湿度的关系
鸡舍内的湿度是构成鸡舍环境恶化的最大危害之一,其主要来源于鸡体排出粪便的水分,呼出气体的水分和供水系统撒漏的水分等;这些水分可造成地面及垫料潮湿,诱发许多疾病发生,并易产生NH3等有害气体,危害鸡群健康。而要排出舍内水分,降低舍内有害气体浓度,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增加舍内空气流通量,依靠强制通风,通过气流速度迅速带走舍内水分,以达到保持舍内干燥,减少有害气体产生,保证鸡群健康之目的。
5 通风与饲养密度的关系
在现代家禽业生产中,走规模化、产业化道路是国际化发展的趋势,也是我国家禽业发展的必然选择,没有规模就没有效益,具有了规模就自然具有密度,伴随着密度的增加,供氧需求必然增加,为此,在集约化饲养的生产方式下,鸡群——病原——环境这一系统的主体就自然而然地转移到环境上来。高温时需要迅速散热,低温时需要迅速排放污浊气体,只有良好的通风才可解决上述问题,减少鸡群密度造成的应激,因此,通风就显得尤为重要。